原标题:《宵夜江湖》拍小店,纪录片团队也受挫
朝鲜族老太李莲花。
代驾琪姐。
特色音乐串吧里的民间演员耀威。
声名大噪的《风味人间》之后,由陈晓卿担任总监制,国内首部城市宵夜文化纪录片《宵夜江湖》于7月2日在腾讯视频全网首播。从“钢铁之城”沈阳开始,《宵夜江湖》以美食为索引,行走于沈阳、广州、西安、重庆、杭州、南宁、武汉、厦门八大城市,完成了对中国宵夜美食的探索。在首期《宵夜江湖》中,观众通过炭烤猪心、牛板筋等硬核宵夜,以及直来直去、幽默自信的沈阳人领略到沈阳这座城市的生猛与可爱。该片总导演杜兴在接受新京报专访时坦言,“夜晚”中人的状态和白天很不一样,更加自由放肆,“很多人都说吃夜宵不健康或者不利于减肥,但是宵夜让人快乐啊。”
北京没入选因为“各环”差异太大
沈阳不仅是一座充满活力的老牌“钢铁之城”,同时也是硬核宵夜美食的聚集地。无论是经层层工序烤制的猪心,还是烤牛骨髓和特色板筋,无一不给人“硬通货”宵夜之感。而第一期中最为独特又略带暗黑色彩的食物无疑是羊枪羊蛋,独具“慧眼”和刀工的沈阳店主将小小的食材分解出八种不同口感和味道的部位。
杜兴表示,每座城市都带有独特的内在气质,比如沈阳,外表看上去很生猛,但生猛外表之下有很多生存智慧。《宵夜江湖》在武汉的拍摄中则关注了几个比较彪悍火辣的女人,武汉的女人撑起了宵夜的整个江湖,和沈阳非常不一样。这也是美食所带来的独特魅力,监制朱乐贤说,由于现代通讯技术发达,让每个城市都失去了差异性,但在美食这一领域,地域性仍然保持着很独立鲜活的差异性。
这一季的八个城市中没有北京和上海,杜兴坦言,他们对北京做了很久的调研工作,“但大城市太复杂了,比如北京就分为二环、三环、四环、五环好几个‘北京’,不同地区的差异太大了。”
“宵夜”的最大特点就是“野”
首期《宵夜江湖》中也出现了沈阳人最爱吃的食物——鸡架。虽然食材普通,但是沈阳人创意性地通过炸、烤、煮、熏等多种做法,让鸡架成为沈阳宵夜餐桌上的“头把交椅”。夜晚负责运输鸡架的货车司机风趣地表示,“全国一半的鸡架都被沈阳人吃掉了”。
谈及对于创作“夜宵”题材的初衷,杜兴表示,最早他想拍一部关于夜晚生活的片子,而《宵夜江湖》的名字也是改了好几次,“从开始我们想过的《宵夜中国》到后来的《夜江湖》,最后就折中了一下,叫了《宵夜江湖》。”
美食类的纪录片近年来是一大热点,监制朱乐贤此前也担任过《舌尖上的中国》以及《风味人间》的制片人,在他看来,希望每一部美食纪录片都有自己的风格,而“宵夜”的最大特点就是“野”。杜兴表示,这部片子中几乎没有选择“高大上”的夜宵餐厅,而是对准了更多的市井小摊,“很多人去吃那种灯火辉煌的夜宵,是为了社交,或者发个朋友圈,我们还是希望展现一种轻松的夜宵氛围,出现的一些食物也是比较猛的,比如羊枪。”除了食物,宵夜的环境也“野”,选择的餐厅多是没有什么服务,顾客和老板关系很熟的那种小店。
最大困难是寻找主人公
江湖的故事离不开人,《宵夜江湖》不仅展现了宵夜美食鲜活生猛的一面,也体现了人物的风趣坚韧。在第一期中,50岁开始创业,从沿街摆摊到拥有一家门庭若市的店面,现年71岁的朝鲜族老太李莲花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。然而在她看来,“困难是将来的福”。以热歌劲舞回馈食客的还有沈阳特色音乐串吧里的民间演员——耀威。作为行业里的大哥级人物,耀威极具现场感染力,一出场便会让人感到解压和释放,在当地拥有不少歌迷粉丝。但饱经世事的耀威却在片中感叹“江湖的路也是很难走的”。除了乐观开朗的七旬宵夜店主、驻店民间演员外,无论是曾遭醉酒客户恶意投诉但能体谅所有人的女代驾司机,还是兼具开拓与守成重担的90后烧烤店主,他们都是具有时代精神的沈阳人代表。
提到该片拍摄的最大困难,杜兴坦言,还是寻找主人公。沈阳是东北的一个中心城市,有很多“沈漂”,剧组起初发现了一个姑娘,非常能干,漂泊了很多年,在帮她男朋友卖烤串,“故事很好,结果等调研完没多久,两个人分手了。”
更注重人物的故事还是美食的味道,是每一部美食纪录片都需要考量的问题。对此杜兴表示,首先是吃,如果这道宵夜不好吃的话就不会去拍,此外是要考虑人物特点,“有的人物身上的特点我们能抓住,有的人物抓不住,这个很困难。”
总导演“诉苦”
夜宵店主对摄制组爱搭不理
找人特别难。一般我们会先借助自己的信息网络,咨询本地的朋友以及本地的自媒体,筛选一遍。第一遍可以筛出非常多各种代表性的人物,第二遍我们会派调研员亲自去看去接触人物,去吃,再确定。第一轮可能有30个待定的主人公,第二轮之后有8到10个,回来之后我们再一起讨论确定5到6个。因为我们片中主人公的生活都特别平常,你去拍他们,他们每天生活很单调,而且都不爱搭理你,摄制组只能在别人不愿意搭理的情况下,找到一点他们身上不平常的东西。而且我们拍摄的很多夜宵小店,店主是不欢迎拍摄的,他们不需要媒体曝光,也不想增加客流,他们觉得你的拍摄是一种打扰。(刘玮)
关键词: